首页 >> 教学科研 >> 德育在线 >> 内容
《侠盗一号》票房高电影文化不只有追星和衍生品

时间:2017/1/10 23:23:38

《侠盗一号》票房高电影文化不只有追星和衍生品

《侠盗一号》票房高电影文化不只有追星和衍生品

《侠盗一号》票房高电影文化不只有追星和衍生品

《侠盗一号》票房高电影文化不只有追星和衍生品

喜欢“星战”从小说开始

电影文化不只有追星和衍生品

《星球大战》的番外篇《侠盗一号》拉动了新年来的第一个票房高潮,在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这个成绩虽然说不上有多么了不起,但是从一部40年历史的系列影片来看,在已经经过了两三代人之后,仍然有如此的票房号召力,足以说明这个电影的成功。

对于今天的影迷来讲,可能有点不容易理解,当年的那个电影为什么会那么火。尤其是非科幻类的影迷,如果去看《星球大战》正传的第一部,也就是奠定了这个系列在电影史上空前绝后地位的《星球大战——新希望》,会发现,电影的故事相当粗糙,无非是一个游侠拯救落难公主的老套故事,其中的不少桥段甚至还有bug(硬伤);演员上,当年的哈里森·福特虽然年轻帅气,但是表演上还是有70年代的那种普通商业电影的模式化,而莱娅公主虽然清秀娇憨,但是在同时代女明星中,显然从颜值和名气上,都不见得如何。可是这个电影就是火了,而且一火40年。

以作品的影响力,带动影迷对作品的追捧,尤其是对明星的追捧,是商业电影的基本模式,影迷在追捧明星的同时,就形成了消费明星的商业架构。关于明星效应的商业开发,我们不用远溯好莱坞,直接数一下内地明星投资参股的排行就明白了。一般谈到电影的商业文化价值的时候,还会谈到的是衍生品,《星球大战》正是一个衍生品开发非常成果的范例,现在北京新建的影院门口,已经很少有不摆星战里面帝国“白甲兵”模型的了。

但是在分析商业电影文化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却没有仔细琢磨,比起这些明星消费和衍生品文化来说,其真正的文化影响力是对观众思想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相比于美式商业电影的主动自觉、整齐划一,当前的中国电影显然还是摇摇晃晃,很有点搞不清方向的样子,好多导演编剧们还在商业电影中纠结其“艺术理想”的丧失,却没有意识到,作为电影市场主流的商业电影,在支撑起市场运行的经济主血脉的同时,还有支撑社会主流文化的天然义务。

在商业操作中,仅仅有意识,有概念还不行,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星球大战》在完成它的文化传递方面,至少是有这样几个清晰的步骤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价值体系。

美式的主流价值观和宗教精神,这一点上,很多美国大片都有,他们与西方社会的总体宣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比他们的坚定,这几年一些国产片的三观是很可以讨论一下的。

二、技术突破。

《星球大战》最吸引科幻影迷的,就是它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太空景象,尤其是其中的战斗部分,既有大场景的壮丽,又有细节的精准逼真,这种纯视觉效果的创新,是几乎所有的美式科幻大片成功的不二法宝。远一点的,如与星战系列并驾齐驱的《星际迷航》,近一点的,有《阿凡达》和《变形金刚》等。这种创新是由电影拍摄制作技术的发展而推动的。而对于纯技术层面的东西,似乎中国电影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似乎技术只是手段,而投入金钱就会有技术,所以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看到在国产片的制作名单里,出现国外公司和人员的名字。其实,在美式电影文化尤其是科幻电影中,技术或者高端一点称之为科技,就是其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科技实力是美国傲视群雄的基础,所以科技氛围是美国主流文化努力塑造的目标之一。虽然近年来更流行的是玄幻,虽然美国的科幻电影大多数也不过是软科幻甚至是伪科学,可是其总体上对观众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的灌输和引导,还是比我们要强很多。这同时就体现在电影界对技术进步的追求上面。电影之所以被称为工业,就是因为它是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而不像传统艺术,一个人搞搞就完成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制作,这与我国的总体科技实力其实是不相称的。以前在讨论相关问题的时候,电影界主要的理由往往是没钱,可是在同样的环境下,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用美国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成本,已经创造出了很多东西。对比下来,只能说,电影人的思维还是太狭窄了,或者说,很多人更愿意去做那些看起来风光的东西,而少有人能像卢卡斯、卡梅隆一样,认认真真地去搞技术,难道在电影领域里,科技就不是第一生产力了吗?

三、给予希望。

《星球大战》正传的第一部,被命名为“新希望”,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地点了科幻电影的题。美式科幻电影名作里面,软科幻作品居多,最赚钱的差不多都是软科幻。这些软科幻大多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警示和反思意味的灾难片,如《2016》,一类是用科学外衣讲神奇故事的猎奇片,如《星球大战》。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不论是哪一种电影,最终都是要给予观众希望。科幻电影大多数都是关于未来的想象,而对于人类来说,勇敢地走向不可知未来感情基础就是有“希望”。这是科幻电影拉住观众最重要的武器。《侠盗一号》的结尾,男女主人公面对着汹涌而来的毁灭之火,却平静而安详地微笑相拥,而观众也能非常切身地体会到这种情感,就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将火种已经传递给了后人。

30年前,刚刚接触到《星球大战》的时候,就在期待着中国自己的科幻大制作,如今,飞船上天蛟龙入海,这个“希望”,该快了吧?

成全:星战不是中国的国民级电影

提到“迷”,或者说“粉丝”,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追逐偶像的疯狂,但“星战迷”可能是一个例外。《星战外传:侠盗一号》上映之际,北京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星战迷,他们对待“星战”不是一味地疯狂迷恋,而是带着理性,有时候甚至是研究探寻的态度在审视。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立方》主编的成全,就是从星战小说开始着迷。

从小说开始着迷

和别的星战迷不同,成全对“星战”的了解和喜爱,并不是从电影开始的,而是从星战电影的小说开始。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全接触到了星战电影的小说,主要是《新希望》和《帝国反击战》,一下子就被镇住了,也从此喜欢上了星战系列。“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能看到的都是《西游记》、《封神榜》这样的电视剧。像(星战)这种科幻+奇幻的小说,包括后来看到的星战连环画,所带来的震撼,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和预期。”成全说,后来才知道,《新希望》和《帝国反击战》这两本小说都是美国当时著名的科幻作家写的,水平相当高。《星球大战》电影引进中国是在21世纪初,当时伴随着电影的上映也出版了与之相关的两部小说《幽灵的威胁》和《克隆人的进攻》。成全在上海的贝塔斯曼书友会购买了这两本书,看完之后的评价是“非常差,远远不如之前的两本(《新希望》等)”。

成全第一次观看《星球大战》的电影,并不是在电影院,而是通过官方在21世纪初出品的修复版DVD。“修复版分为金色版和银色版,我托朋友帮我买了一套银色版,金色版太贵了。”成全说,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战》的电影。“坦白讲,因为之前读过小说,看电影就觉得反差很大。虽然已经从电影杂志知道,卢卡斯对电影里做得不太好,现在看起来比较LOW的地方进行了修复,但还是觉得反差大,特别是莉雅公主没有小说里写得那么漂亮。至于打斗场面,我们看惯了吴宇森、徐克的武打,就会觉得星战电影里的打斗也相对太简单了。”

太空歌剧有传承

成全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立方》主编,再回过头去看“星战”,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不足。从科幻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成全认为《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应该叫做太空歌剧。它对西方的戏剧经典有继承,只不过把故事背景搬到了太空。“《星球大战》之前,科幻片在美国就是R级片,是低端一些的电影,不是主流。《星球大战》虽然有科幻元素,但叙事上完全是致敬西方古典戏剧的经典,美学上则是致敬古罗马和欧洲的中世纪。其实,绝地武士的扮相就是中世纪欧洲的骑士团。”

在成全看来,《星球大战》的故事总体而言想象力比较匮乏,编剧和创作走的都是保守路线。“所有戏剧冲突都可以在西方古典的小说中、在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里找到借鉴,比如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战争也主要是复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投石机之类,想象力很贫乏。”此外,成全认为,《星球大战》对太空背景和天文学的运用也非常少。只是一味地把地球上沙漠、极地、雨林、火山这些景观复制到某个行星上去。“其实上世纪80年代好莱坞已经拍过一些关于黑洞的科幻电影,可以说比《星球大战》对太空背景、天文学的展现更加成熟。《星际穿越》更是让观众大开眼界了。”

不是国民级电影

每次《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上映,星迷官方组织501军团的COSPLAY都是一大亮点。但在身为星迷的成全看来,《星球大战》在中国还属于小众,没有像它在美国那样成为一部国民级电影,“星战文化”在中国也没有像在美国那样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举个例子,美国有一部拍成非科幻类型的电影,叫做《星迷战友》,讲述星战粉丝团为了哄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团友’开心,偷偷跑进卢卡斯的庄园,偷出还没有面世的道具的故事。而得知真相的卢卡斯最后也原谅了他们。其实就是在这种对‘星战’道具的哄抢中,在对剧情的讨论过程中,一代美国人就这样成长起来了。到了美剧《生活大爆炸》里,四个主角都是星战迷,它代表了美国的一种风潮。”成全分析说,在中国情况又完全不同了。《星球大战》电影正式在中国上映,时间就已经很晚了,错过了培养中国粉丝的年代。而且星战粉丝组织像501军团,他们的一套装备价值不菲,入门的门槛比较高。“从影响力来说,我觉得《星球大战》还不如《变形金刚》。”

热情的COSPLAY星迷

佐荧:做中国的第一位“女王”

《星战外传:侠盗一号》在北京水立方首映的时候,星迷组织501军团的COSPLAY比到场的明星都更加吸引眼球,尤其是一身古典鲜红色盛装的“阿米达拉女王”。佐荧是501军团通过审核的唯一一位“阿米达拉女王”,这身装备她从筹备到动手做成,花了将近3年的时间。佐荧把自己的“星迷”生涯以加入“501军团”为界分为两个部分,之前是普通的喜欢,之后是资深星迷。

三年成就女王

在星战系列电影里,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阿米达拉女王是绝对难以忽视的一抹亮色。她是在纳布星球被贸易联盟禁运以及之后入侵期间是该星球上的人类选举出的女王。其后和纳布的两栖类智慧生物加加·宾克斯一起作为纳布的代表在银河议会任议员,后来跟阿纳金·天行者恋爱,在弥留之际生下了一对双胞胎——莉雅和卢克·天行者。阿米达拉女王的礼服和化妆,精致和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她的一身服饰由概念画家伊恩·麦凯格和服装设计师特丽莎·比格设计,绝对是星战COSPLAY里最难的一个角色。而要成为501军团正式认可的COSPLAY,还需要提交美国审核。

学平面设计的佐荧介绍,这套阿米达拉女王的装备她自己动手做了快三年的时间才做好。“我是中国的第一个阿米达拉女王。这套的配件比较多,其中很多美国那边的供应商都没有材料的,全部要靠自己做。先做头发、头饰这些,然后去布料市场买布料做衣服,然后做电路……有的活我自己工艺实在不行的话,就去找朋友帮忙。做了将近3年吧,提交审核两次才通过的。”

501军团改变自己

在加入501军团之前,佐荧是一名普通的星战粉丝。“小时候,大概是初中吧,看过电视上播放的老的三部曲中的一部。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但也没有特别放在心上。星战的电影第一次在中国上映的时候,我十八九岁,觉得很酷。”佐荧大学毕业之后从事动漫展的工作,她说自己以前对星战的了解限于电影本身,直到有一次在欧美动漫专展看到了白兵的COSPALY,觉得很有意思,过去一聊才知道他们是501军团的。再后来,佐荧就加入了501军团,成为义军的一员。

根据佐荧的介绍,中国501军团更像一个松散的组织。目前大都是三四十岁的年龄阶段,平时除了参加星战电影相关的活动、展览之外,也做一些公益活动。“大家各有各的事业,很少聚会能够齐。我们聚会都是有活动的时候,或者说有哪个成员要离开去别的国家了。”记者杨莲洁

  • 上一篇:《午夜凶铃3》新预告发布 美版贞子恐怖回归
  • 下一篇:电影《玩命直播》映后口碑炸裂 高能剧情直击网络暴力
  • 返回顶部